學做人,不難、也很難。


從小一直以為「眼色」好,是天生的。

有些身邊的親友同學,天生懂得揣摩別人的想法,總能夠討人歡心。說話甜、懂撒嬌、反應好、做事勤快。這些表現,很快就可以得到長輩老師們的喜愛和認同。

跟念書一樣,我從來都是那種慢熱型的;一開始跑的慢,但最後抵達終點時,我一定是前幾個。

也許是個性使然,也或許真的資質駑頓,我不太能當面說好話討好人,巴結逢迎這些事情,真的,做不來。

研究所有一堂「會計管理」課程,教授很喜歡當堂點學生起來問問題。有一次,老師又提出一個很冷門,根本就是他自己創造的問題來問大家。一連問了將近十幾位同學,還是沒有人能夠回答。

一位平常惜言如金的楊同學這時候居然主動舉手了,「老師我會。」

教授很高興的請他發言,的確是教授要的答案。「楊同學,不錯喔,還知道要主動舉手幫老師回答這個問題。」

楊同學故做靦腆的笑了笑,「您過獎了,是老師您教的好!」

當場我們都憋住了笑,一直到教授離開,才放聲大笑。如果老師真的教的好,怎麼會問了十幾位同學卻沒有人能回答?楊同學表面上拍了馬屁,實際上卻狠狠將了教授一軍。

只可惜,教授的資質比我還駑頓,之後多次還在公開場合提起楊同學讚揚他的事情。

原來,「眼色不好」,也是天生的。

我相信「好眼色」是可以培養、磨練、學習的,但背後你的動機更加重要。有些人為了升遷、為了論文、為了生意成交、為了遺產、為了打壓別人,刻意巴結討好。也有些人潔身自愛,說話直接毫不保留,對人好惡全寫在臉上,經常得罪人還認為理直氣壯。

這些都不好,雖然有時候不得不為。

我認為,「誠懇」和「體貼」,是比較中庸而長遠的作法。要讚美,就誠懇的讚美,中肯、貼近事實、發自內心。每個人都有優點,找到對方讓你真心佩服的地方去說,自然誠摯動聽。體貼,是一種同理心,與其無謂的討好,不如站在對方的立場,去了解、體會他真正需要的東西。有時候,對方可能自己都不知道原來他最需要的東西是什麼;當你提供他這個東西,他一定會感到驚訝而感動。

我不記得是戴晨志老師,或是劉墉老師的書上,曾經提過一個故事:

一位年輕畫家得到一個名畫家賞識,對方邀請到法國留學,卻苦於學費不足而遲遲無法成行;好友們私底下集資,要幫他完成夢想,卻被他婉拒了。大家正愁著,一位好友出面了。

好友找了年輕人吃飯,飯席間對年輕人說:「我想要買幾幅你老師的畫作,放在我的藝廊上出售,可以請你在學成回國的時候順便幫我帶回來嗎?」

年輕人爽快的答應了。年輕人拿了這筆錢,解決了生活費、學費上的困難;熟悉環境之後,便開始教畫、替人作畫,漸漸有不錯的收入,也開始儲蓄要買畫的錢。

兩年後,年輕人學有所成,還用很優惠的價格買了老師的幾幅畫,帶回台灣。這位好友很快的就把畫賣出,還多賺了一筆「利息」,分別還給當初一起籌資的朋友們。


真正的「好眼色」,應該是充分了解對方、真心替對方著想,才能夠給對東西、切中需求;這位好友知道年輕畫家是個很重面子的人,便拐個彎,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幫他,而自己和其他朋友們,也得到了相對的報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空城記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