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綜藝節目,受限於狹隘的經濟市場,總是呈現著輪迴般的演出。

選秀節目,然後是益智節目,再然後是整人節目、美食節目、表演秀。我們先談星光現象。


從早期的五燈獎、六燈獎、青春爭霸戰到年度性的大學城、木船民歌比賽、各大專院校的歌唱比賽,台灣一直都不乏這些具備有選秀性質的歌唱比賽。

三立、MTV台、衛視等,也都舉辦過類似的,甚至格局橫跨亞洲的國際性歌唱大賽。而今年的星光熱,其實也不是這波流行的濫觴。超級星期天那幾位有名的毒舌評審,刻薄卻俐落,尖酸卻實在的評判風格,確實樹立了一種不同以往的評判方式。一開始還是從藝人開始,但逐漸的也把目標轉向校園。

但綜藝嗅覺相當敏銳的王偉忠先生(其實他算是我高中的學長,還是同一個導師,叫聲「師兄」應該也不為過吧!),早就把目標鎖定在整個社會,並且以Live的方式來呈現。設定有了,主持人找來兼具知性與感性的陶子,評審有張宇、袁惟仁、黃韻鈴等固定班底,第一屆一出,所向披靡,參賽者們的素質、抗壓力、潛力、表現,確實大大的刺激整個現有的歌唱市場。

為何會如此?前年、去年的台灣歌壇,除了周杰倫、蔡依林,新人雖然層出不窮,卻沒有亮眼如當初的阿妹、早期的鄧麗君和歐陽菲菲,少數的本土藝人如Tank、范逸臣、五月天、伍佰、王力宏、楊丞琳、范范、吳克群、SHE等等,雖然各有特色,卻也得面臨諸多來自香港、大陸、馬來西亞、新加坡等華人歌手的挑戰。梁靜茹、戴佩妮、蔡健雅、無印良品、陳奕迅、香港四大天王,個個都是過江猛龍,加上不同於國內的作曲風格,很容易就打入台灣市場。

當然啦,這也是臺灣人兼容並蓄的開放態度所造成。

在這種氛圍下,我們對平民歌王、歌后的潛在需求就出現了。然後跟著超級偶像也投入戰局,甚至還出現了舞林大道,民視這陣子也跟進了,甚至星光的評審張宇,都離開去主持屬於銀髮族的歌唱比賽。

任何一種行業,一旦競爭到一個程度,就會開始出現更細膩的區隔化-貨運業開始出現低溫、宅配、一日配;車市從周休二日施行後開始引進休旅車,而休旅車更分為城市休旅和越野休旅車兩大類-歌唱比賽看來也不例外。

壓抑的年代需要解放,所以我們有民歌年代;多元的社會需要舞台,於是出現了星光、超偶。下一個年代,是景氣衰退、消費緊縮的谷底生態學,我們會需要什麼?

我的答案會是:奇蹟和英雄。

像海角七號這樣的票房記錄,像王建民這樣的MLB台灣之光,像長征千里險地的林義傑、像征服歐美影壇的李安導演,或是在奧運跆拳道比賽中,屢傷屢戰的英雌蘇麗文。台灣地狹人稀,群毆永遠打不贏別人,只好靠少數人來發光發熱,振奮人心。

星光的成功,有前人累積的經驗,經過消化、配合當下的社會需要,呈現出一個與觀眾充滿互動,又連結音樂市場業者的三贏策略。但是後繼無力絕對是必然的,因為還是那句老話:「台灣市場太小。」光是一個星光,要撐過第五屆都很難,更何況還有超偶?

此外,整個賽制的執行方式,一定會造成潛力歌手的損耗-比賽到中期,留下來的人只剩下兩種:深具魅力而被評審硬留下來的,以及歌藝尚佳但抗壓力十足的人-那些具有潛質的,還年輕的,往往會在初期就被淘汰掉。看完超偶一的決賽,我只有一種感覺,那就是製作單位只能在僅存的、越來越少的參賽者當中,不斷去榨取所謂的節目價值。

星光也走入這種胡同,當所謂的PK賽一出現,整個型態就回到十幾、二十幾年前的五燈獎。

因為,這是製作單位能想到(事實上,也是我唯一能想到),能夠拉長節目、刺激收視的作法。否則你一次都淘汰個三分之一,到後面是能剩下多少人?

星光的下一步、超偶的下一步,應該怎麼走?將節目做大,用亞洲的格局來做,行嗎?很抱歉,大陸人家也有自己的選秀節目;加上大陸民眾參賽,仍有許多限制,在生活、費用上,一般平民更無法負擔。然後來了一票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華人,我們看到了不同的格局、不同的歌路、不同的生活型態和表演態度,這是個不錯的出發,但似乎也後繼無力。

英國的星光秀,栽培了一個賣手機的業務員,一位可愛又感染力十足的小女孩,然後巡迴世界演出。什麼時候,我們Made in Taiwan的星光、超偶歌手們,也可以站上國際舞台,去展現我們台灣人的歌藝?


台灣的綜藝圈,其實很有趣;大姊大張小燕,帶著黃子佼、卜學亮、庾澄慶這一群人打下一片天,張菲從以前的黃金拍檔、鑽石舞台,一路拉拔了胡瓜、揚帆、賀一行這些主持人,另外像王偉忠這邊也從當時的連環泡開始,把邰智源、彭恰恰、許孝舜、郭子乾這些磨到現在,仍然靠著全民大悶鍋等節目佔有一片天下。然後還有後期殺出的喬傑立家族、憲哥康康nono這一組搞笑組合,我愛黑澀會以及模范棒棒堂等新團體組合。

走過2008,我相信2009年還是這些人的天下,只是,我們需要的奇蹟和英雄,創意和突破,在哪裡?何時,我們也可以做一個,讓全世界都模仿的節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空城記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