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張大阪燒的圖片給大家想像一下:

image

圖片轉載自:http://singalone.hala.ca/blog/?p=424

如果要我描述一下各國文化,德國人「實事求是、講求精準」,韓國人「民風強悍、勇於挑戰」、日本人「精緻細膩、委婉內斂」。而一向自認為「五千年歷史、博大精深」的中國、香港、台灣、新加坡等華人國度或地區,很遺憾的,博大是有,精深在近代,卻是差之遠矣。

也許比較正確的說法,是當下的媒體與社會不重視「精深的功夫」,只在乎「生存的容易度」、「獲利的難易度」、「報導的價值」與「資訊取得的難易度」。

中國正在走台灣以前的路,當然因為本身市場夠大,又有它自己的格局和方向;只是「盜版充斥」的現象,比起台灣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常想,許多高科技或是尖端產品一旦讓台灣、大陸沾上了邊,不用一年價格就可以腰斬。

「模仿創新」的能力與速度,咱中國人真的是「首屈一指」;但走在最前頭的創新,或是傳統的深化,我們不但差勁,還很糟糕。


這一次電視冠軍找來幾位大阪燒師傅進行比賽,裡頭有「39年經驗」的老師傅,也有年僅「29歲資歷5年」的年輕師傅。

在一開始的初賽,我們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作法,以及某些「共同」的作法。

老師傅用自製的高湯湯頭、傳統的食材以及傳統的作法,堅持「簡單就是好吃」的原則,即使在「計時賽」當中,一樣一絲不苟。

年輕師傅的創意驚人,有的融合了蛋糕慕斯、壽司技法,甚至從超市或是冰箱裡就可以取得的簡單食材,綜合出各種千變萬化的新式產品。

其中商業化的標準材料,也成為傳統與創新之間的共同點:作為結合食材用的麵糊粉末、作為醬料用的大阪燒醬料包,似乎也在新舊之間取得一個微妙的平衡點;但我想背後的意涵,還包括了「成本」與「便利」的考量。

老師父在複賽中被淘汰,剩下兩個年輕好手的對決-新的「大阪燒料理」。

這時候我赫然又看到這兩位師傅「居然」都採取了非常「傳統」的作法,開始「熬起高湯」,並且在「不同的料理」間去結合,而手法卻又十分「傳統」。

一位把「文字燒」和「大阪燒」結合為一,文字燒與大阪燒最大的差別在於,製作時,文字燒會把食材「圍繞成圍牆」,然後將高湯倒入中央,等高湯濃稠後再行翻炒,大阪燒則是用麵糊直接與食材混合攪拌後直接在鐵板上翻炒。

文字燒的參考圖片可以看這邊: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064/2518829580_41bc6b425f.jpg?v=0

另一位最年輕的參賽者,習慣的作法是「一口大小」的大阪燒,而這次他結合了「壽司料理」與大阪燒,捨棄基本的「麵糊」,直接以百分之百的「山芋」打成泥後與食材混合;醬汁更是從最原始的醬油下去調和,還利用西點蛋糕的作法製作成慕斯球使用,最後甚至還放上了嫩薑片。


其實比賽看到這邊,我就有預感這位最年輕的師傅會勝出;即使是兩種料理的結合,後者的「創新程度」是相對比較大的。

對於這種「以民眾當場試吃決勝負」的場合,「太過標新立異固然危險」,但「創造一定的特殊性卻又不離傳統」的口味,卻是決勝的關鍵。

前者的「大阪燒+文字燒」,其實變化性是比較小的,也是可以預期的;這種「可預期」的狀態,其實是很容易「打分數」,而且通常不太會有「意外的效果」。反之,「大阪燒做成壽司」,還追加了各種特殊的食材作法,那就會讓人感到十分的意外,甚至無法以「大阪燒」或是「壽司」的角度去打分數。

以前我在參加民歌比賽時,也經常採取演唱「冷門歌曲」的策略。就像你畫狗,大家都能說你畫的「像不像」,但是你畫個「鬼」,就沒個準了。

當然以吃來說,有它本身的評選標準與主觀,只是,看完這場比賽,讓我反思到「傳統與創新之間」到底該如何拿捏?原住民同胞的傳統文化和現代行銷與商業開發之間如何取得平衡?

此外,就是「創新的幅度與效果」。許多變革或改變,往往方向是對的,只是幅度太大,或是變的太早,甚至只是搞錯市場。某些情況,又反而是因為一開始「搞錯」,結果引出潛在需求,形成歪打正著的錯覺。

最後,從文化與發展的角度,其實我個人是採取比較開放的角度;傳統有它的優點,我們該做的,就是「精準的定義」這些優點,加以轉化與放大,結合商業行銷與內涵的深化具體化,達到「傳統的創新」。

原住民的圖騰應用到時裝與各種隨身必需品,就是個很好的作法;圖騰本身的意義,應該去強化背後的故事與背景,賦予持有者或是贈予者一個美好、善意的動機與情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空城記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