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

棒球為什麼迷人(一)
棒球為什麼迷人(二)

 

棒球為什麼迷人,進入第三回;今年的中華職棒球賽回歸到四個隊伍,精采度讓人想守著電視,或是到現場去看球賽。

第一回當中,寫到棒球場上的景況;第二回強調的是球員間的互動。今天準備寫的,則是用更長遠的角度來觀察,球隊的戰績與表現。

image

 

曹錦輝回國之後,造成一定的轟動。小曹很有霸氣的投球架式,很能引起球迷的激情,對球隊也有相當的激勵作用。媒體和球團都鎖定了一些特定的話題來營造對立,譬如「學長VS學弟」,「歸國VS本土」,「旅美投手VS旅美野手」。

不管輸贏,對決的剎那和後續的交手演變,都是值得關注與欣賞的;重點在於,球評與媒體,能否將「觀戰」的重點,彼此對抗時的「歷史紀錄」翻出來比較,雙方的「優缺點」,以及賽前各自的準備狀況,來做一個綜合性的分析比較,讓不太懂棒球的觀眾,也能看看「內行人的門道」。

image

止敗跟連勝,都是我很喜歡看到的。特別是五、六連敗之後的勝敗扭轉,往往是連勝的開始,也經常是球隊「勵精圖治」之後,開始產生效果的展現。一個球季下來,多達五、六十場的比賽,單場比賽固然要求精采,但如何維持一定的勝率,保障進入季後賽的門票,「以戰養戰」、「經驗傳承」,更是長期抗戰的必要手段。

很多背後看不到的努力,可以透過教練的安排,窺知一二。球員上場的頻率,休息區內選手間的對話與指導,棒次與守備位置的調整,代打的頻率等等,都是觀察重點。有時候比賽提早分出勝負,守備方五上五下,可能就是在練兵;有時候投手狀況極佳,卻為了後續的比賽,或是磨練新人,而提早換投。

這些調整的速度往往是緩慢的,但是看著幾位球員的打擊率、失誤率、三振率等各種數據,如果媒體願意把時間當做橫軸,來拉出一段曲線,其實可以拿來作為球隊勝敗的指標參考。

統一十七連勝的時期,不管是士氣,還是守備失誤率,都相當優異,好到連領隊都在官網上謝謝球迷,謝謝球員的努力。今年用買斷方式從熊隊轉到統一的徐余偉也說了,「第一天練球問教練,我要練習什麼?」

教練告訴他,「看你要給球隊什麼。」

球員自主空間相對大的統一獅,展現出來的團隊素質,在這幾年開始出現很大的質變;加上球團對於外籍球員招聘的付出與認真(當然還有背後龐大資源的支撐),球隊戰績自然不會差。

image

昨天兄弟「再度」止敗,但我認為,目前球隊的狀況,絕對不是換幾個教練就可以搞定的,大家且拭目以待。

目前戰績墊底的兩個球隊,兄弟、興農,都曾經三連霸,這幾年也處於掙扎的階段;看板球星的高低潮,整體戰力的起伏,往往是教練必須去面對的問題。即使如美國職棒的洋基隊這樣的狂砸銀彈,也不能保證一定贏球、一定能打入季後賽;前年開始,因為王建民,他們開始重視自家農場的球員,也確實發掘了不少好手,但是今年、去年的戰績依舊停停走走,還不如許多貧窮、沒有看板明星,卻相對整齊、平穩的打線和防守陣容。

很多教練自以為很有創意,喜歡調整棒次和守備隊形,卻忽略了守備經驗與默契的重要性;有些教練則堅持自己慣用的隊伍和編制,信任少數的球員,非要他們磨出頭不可。太過或是不及,都很難說,如何保持一定的替換彈性,又要兼顧經驗與球技的養成,真的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現在興農牛的教練徐生明,好幾次帶中華隊打國際賽,都被批評「換投手時機太慢」。批評歸批評,卻沒聽過球員有什麼抱怨。為什麼?因為他「挺球員到底」,輸球,他負責,贏球,榮耀歸球員,而他也許更在意的,是當下球員心理層面的磨練與經驗。

當然,國際性的賽事往往一戰訂生死,在這種場合應不應該做這樣的考量,有待商榷;像是韓國隊的作法,恐怕投手只要投出一個保送,又被打一支安打,就得下台一鞠躬了。

所以說,在戰績表的背後,其實還有許多的學問;棒球是團隊運動,投手再強,也只能保證低失分,不保證一定贏球,更別說,同一個投手也不可能天天上場投球。除了球員的技巧、穩定性,還得考慮賽制的安排、場地的因素,甚至有沒有黑道介入,球員的私生活、情緒、態度的變化等等,都必須列入戰力的評估。

看棒球,你可以只看單場的美技、投打的表現;但是拉長觀察期,你將會看到更多、更深。懂得越多,你就更能領略棒球的迷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空城記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