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期,是一個人類社會,不管在經濟活動或是日常生活中十分有趣的現象、名詞。

聰明的業務員會先降低客人的期待,再以原有的標準來提供產品服務,卻可以讓客人得到更大的滿足。

有些雲霄飛車的設計,會故意在最高點做突然的停頓,那短短的三、五秒,往往有刺激加分的效果。

股市裡的預期是雙面刃,看好買進、看壞殺出,決定漲跌往往未必是集體意志,而是資金的多寡。

農產品供需理論中,有所謂的「蛛網理論」,講的是因為農民理解到某種作物的需求大增而集體投入種植,卻往往因為生長期需要一段時間,等到大量產出時,供需將會因為逐漸填補上的供給而造成價格快速下滑;當下預期的收益,到時候反而總是失望較多。

這次的景氣崩跌,大多數人,包括政府在內,都做了某些判斷。我們事後諸葛的看,大家也許會傾向於認為「產業界、政府、學界」都做了「過度的反應」。

看好、看壞的聲音充斥,而我們實際上的作為,卻往往從「防潰」、「防毀」去著手,這也造成了各種相對的負面作用。

第一個是裁員。裁員造成的傷害,絕對遠大於實際上的帳面數據,員工的信心與士氣、累積多年的經驗曲線所得到的流程效率與危機處理應變、同仁之間的默契與磨合……,只有舊人去、新人來,才會知道舊的有多好。

第二個是投資緊縮。我很贊同危機入市的作法,不過我所謂的「入市」,不是股市,是市場。景氣低迷時,許多經商成本會降低,人才取得有更多的選擇,但是依舊不能掉以輕心的,包括精準的眼光、必要的資源、備案以及退出(回)機制的設定,仍然都要有所準備。相對的,多數已經存在的公司或產業,在這個期間大多選擇消極面的作法;減少支出、砍預算、凍結人事與投資,這時候如果有人反而大舉積極出擊,一來一往之間,往往差距就不見了,或是被拉開了。就像籃球比賽,你一直拼命防守卻不進攻,領先會被趕上,原來落後的,恐怕就拉的更遠。

當然成本面的檢討有其必要,但我們的應變,只能這麼的保守消極嗎?

再回頭看看這陣子的預期,種種跡象似乎讓大家重拾了部分信心,然後我們也會發現,平常有所準備的公司、產業,仍然相對抗跌;甚至也有因為趨勢演變而逆勢成長的產業與公司。

這代表什麼?經濟總體面的預期心態,的確會直接左右消費者的消費意願;但是當中有許多公司、企業體仍然相對穩定,民眾即使消費緊縮,也改變不了他們對這些消費行為與決策上的習慣。

我不會把景氣變化看成是一種「應該怎麼去投資、消費」的決策條件;這次的金融海嘯,某種程度上也讓我們重新檢討現有的生活方式,提醒當下掌握經營決策核心階層應該如何更穩健的經營、做更好的準備,以及思考如何去做出更好的觀察、判斷與行動。

景氣差,景氣好,要有自己的看法,要有自己的作法,而當中還有各種「無論景氣好壞」你都應該要去做好的工作,更值得大家去深思。

各種投入產出是否效益最佳化了?人員的慣性與彈性是否達到不錯的平衡了?產業的發展是否到了該轉型與創新的時刻了?

景氣好壞,也許左右大眾的消費預期;但是因還是果,很難說,也很有趣。我的建議是,不要把景氣差當藉口、當恐龍,要把它看做是一個變化、一個機會、一個自我檢討的時機、一個考驗自我的挑戰,甚至是一個挑戰未來的新契機。

不管景氣好壞,都要「有為有守」,消費動機強烈,也要思考防患於未然;景氣差了,檢討成本面之餘,更不要忘了看機會、看漏洞、看市場、看對手、看趨勢。永不懈怠的自省與觀察,居安思危,居危思變,是永遠不變的作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空城記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