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電視廣告這麼說:

「我是開始做爸爸以後,才開始學會怎麼做爸爸。」

我那時心想,全世界唯一不用準備的角色,也無法預先準備的角色,應該就是當一個「孩子」。

不是所有孩子都那麼幸福,可以遇上一雙「願意」、「有心」準備當爸媽的父母親。有些,則是因為爸媽某些觀念、價值觀上的失誤,而造成了一些傷害。

有溺愛過度而一直無法獨立的小孩,也有六七歲就被推到社會圈裡頭歷練,在街頭賣東西、在螢光幕上當童星、在夜市裡收拾餐具。

然後到了求學階段,我們所有的準備,幾乎都不是真正為了將來如何「生存」、創造自己的「價值」,或是讓自己得到別人的「認同與肯定」。我們,都只是為了「考試」而準備。

每天到校三十分鐘的早自習、不定期的小考,檢查服裝儀容、檢查指甲頭髮、檢查作業、檢查衛生紙手帕有沒有帶;說台語被罰錢、上課鐘聲響起一定得在原地立正不動、看見校長和老師一定要敬禮說好……

可憐的台灣孩子們,到了寒暑假還是一大堆的課業活動;就連學音樂,也有一大堆的檢定考試、比賽,要來證明自己在音樂上的才能。

我身上沒有任何的音樂證照,倒是參加了不少比賽;很多家長送孩子們參加比賽,是為了面子,有些,則是為了讓孩子接受考驗、面對壓力、面對觀眾。後者,我可以認同,但重點是孩子自己也要能夠接納、認同、願意接受挑戰,甚至樂於追求。

一路順利的話,在台灣現在「多數人」都可以念個大學。只是到了大學,很多學生開始「準備」好好「痛快的玩四年」,而不是好好準備進社會。也難怪,我們的教育在高中以前,總能夠讓我們的孩子在國際賽場上揚名立萬,奧林匹克學科競賽、創意大賽、科學展覽比賽,甚至是少棒、青少棒…只是,上了大學之後,我們就遠遠落後了。

WHY?

我們為孩子「準備」了什麼?

「準備當爸媽」,還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要求自己;難道,我們不應該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我們應該為孩子「準備」什麼?我們應該怎麼幫孩子「準備」?

最近又到了暑假,許多服務業又開始找尋短期的人力供給;我看著來來去去的應徵者,我真的沒感覺到有幾位是已經「Ready」的。再到市區各種飲料店、超商、服飾店、書局晃晃,看到許多仍嫌稚嫩的店員,我真的很難「愉快」的起來。

超商裡染著黃頭髮,單邊戴著耳環的男孩,一面講著手機一面幫我結帳;我的問話他得思考十秒鐘之後才能回答我,買了飲料和早餐,連詢問「需不需要餐具」的話都沒有,就急急的服務下一位客人。我還曾經在超商晚上商品過期下架的時段,看到店員和來訪的同學們,坐在裝生鮮食品的空箱子裡(下面有輪子那種),在店裡頭玩起賽車來。

這些孩子連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基本」都不懂,我想在家裡,應該也是如此。

 

許多經濟上負擔得起的爸媽,送孩子去學才藝、學語言,以為這樣就可以讓孩子「準備」的更好。

某些方面上,確實有幫助。那負擔不起的爸媽,難道孩子們的未來,就註定比較坎坷?

不。

 

他們可以用陪伴和耐心,替孩子做出更好的準備。

 

我看見極少數的爸媽,陪著孩子一起學樂器。有個爸爸甚至和女兒約定好,爸爸學吉他、女兒學鋼琴,兩個要比賽看誰先完成一首中等難度的演奏曲。另一個爸爸(我學生)想和兒子一起上台,合練了一首「卡農」;有位媽媽甚至自己先挑戰學習烏克麗麗,想先了解這個樂器的難度與特性,屆時再讓孩子們學習同樣的樂器。

我明白,很多父母親為了事業,為了收入,無暇陪伴孩子。弔詭的是,用金錢堆積出來的教育,和收入差卻可以用時間陪伴孩子們成長的教育方式,往往後者的成效比較好,而且,好很多。

我沒有實際的數據或是從哪找來的研究報告可以列舉,只是一路觀察著身邊的人、自己帶過的學生……

回想我自己的童年,小三起因為父親繼承了外公的工廠而搬家,放學後我要幫忙做冰塊、洗桶子,攤販來補貨時要幫忙放掉前一天融化的冰水(用嘴巴和水管)、把免洗餐具和餅乾杯搬上車。隨著父親事業的轉型,我和弟弟得開始幫忙進出貨、整理倉庫、送貨、叫賣…

學才藝?先幫忙把工作做完再說!我的童年,就是家裡從工廠轉型到經銷代理,再轉型到物流與餐飲服務提供的過程中度過的。

我的弟弟叛逆了十幾年,花掉家裡不少錢,父親甚至還用公司的資源幫他弄了個簡餐店(不管我再怎麼勸阻與說服),最終當然是失敗收場。這幾年,父親終究還是放棄了堅持,過度的擴張和借貸撕裂了一家人,也留下很難撫平的傷痕。我老弟卻反而因為不在其中而成為唯一倖免的角色,而且,在這一兩年,他突然成熟了。

過去的生活當中,兄弟倆都得幫忙工作;做生意的的基本應對來自於頻繁的日常生意往來,對工作的要求和龜毛則來自於父親的高標準和愛面子,對人的溫和和退讓忍耐,來自於母親的默默示範。

弟弟去年在市場上租了個小攤子,賣起燒烤;也多虧以前在家裡他就很愛烤肉,冷凍庫裡各種材料,都是他能夠利用與練習的對象。手藝沒話說,裝盤與調味的手法本來就是過去家中事業的基本,再加上有點壞有點痞又懂人性的態度,跟周遭街坊鄰居、客人們都混的很好,生意自然就不在話下。

今年端午祖母北上包粽子時告訴我,弟弟已經租下一間店,而且許多同行都跑來觀摩學習。

我很開心。回頭想想,這一路走來,他其實早就「準備」好了,而這樣的準備,則是從小學就開始歷練來的。當初父親說要給弟弟開店,我就說要開燒烤店,父親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現在果然證明我是對的。幸好,還來得及。

我們的教育給了孩子什麼樣的準備?

每次看到電視上那些賣證照的電腦補習班,我就很想罵人。「沒人罩也得有證照?」

看起來是那麼一回事,用起來呢?

問問老闆們吧!手上ㄧ堆證照,卻不懂待人接物的基本;高等名校的畢業證書,不代表你一定能在工作上與他人配合良好。

什麼樣的準備才是重要的?

教導孩子們尊重他人,勇敢挑戰,克服挫折與失敗,尋找問題的方法與找到解決的方式;正確的用錢觀念、權力與義務的對應、人我之間的分際、禮貌以及開闊又不失嚴謹的價值觀念…

我不相信課本上能夠教到這些東西,除非,大家都跟我一樣幸運,遇到許多好老師:

上國文課,除了課文,還補充更多作者的觀念和價值觀;物理課,除了物體運作的原理,老師也分享這些定理在生活上以及人際之間的應用與對照;生物老師跟我們分享了二二八事件他如何從台大逃出校園返家避難。一位我很欣賞的數學補習老師,總愛在講義裡面加上許多人生哲理與笑話,更棒的是,不像許多同時期的師長們,總反對我們學生談戀愛,他用正面的態度鼓勵我們去嘗試,認真看待,並且學習如何拿捏學業與愛情的分寸。

現在想想,我們有許多人到了出社會之後,「還在談很幼稚的戀愛」,什麼「我得不到別人也別想得到」、「殉情」、「私奔」的,自以為很美麗的「自我感覺良好」,只是創作出更多的悲劇和遺憾。當然啦,那些灑狗血的鄉土肥皂劇和情愛偶像劇,看看就好,能不看,更好。

 

有感而發寫了一堆,也不知道大家看了之後會有什麼想法;儘管自己想了很多,有不少心得和感想,但總是只能教導到別人的小孩;希望有緣人看了,能夠多花點時間陪伴自己的孩子,用身教和言教來帶領他們做好出社會、面對人生的「準備」,而不是跟著這社會的不成熟制度和觀念走,造成可能的遺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空城記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