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這篇是CNA的報導。
一向仰賴進出口的四小龍,一旦外在環境有所波動,通常也是首當其衝的第一波影響對象。這是我們這種小地方、海島型、缺乏資源的島丸型國家的天命。
但是四小龍當中的韓國,其實跟我們的立足點並不同;儘管多年以來我對韓國人所表現出來的狂妄與臉皮厚度,始終無法釋懷,但仔細想想,那麼大一個國家被拿來跟其他三個小地方歸類成「四小龍」,他們自己一定很不服氣。
雖然我一再強調,台灣的力量來自於民間,但事實上,政策的方向與眼光的準確,影響國家大勢。前一波的金融風暴,韓國倒,台灣因為中小企業的彈性,以及金融業與世界的接軌程度沒那麼深,相對影響較少。這次,雖然這個部分還是我們的優勢,但卻有一點相當的不同。
那就是這次的風暴來自於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體系群,美國,以及歐洲各國。這影響就大了。
信用膨脹過度造成的破產,連帶導致了金融業的倒閉與緊縮,股票與基金市場哀鴻遍野,許多人資產縮水導致消費緊縮,進一步重擊不動產與高消費產業(汽車、高科技產品)。偏偏這些都是我們台灣、甚至韓國,一直依賴甚重的產業。
當初政府打出兩兆雙星,我就很不以為然。
固然把資源集中,可以創造更大的優勢,但你如果身在產業之中,你就會知道,兩千三百萬人口的兩個拳頭,怎麼打的過韓國五千萬人口的四肢全出?看看所謂的雙星,Dram慘,Display也慘,怎麼集中都輸人家韓國一家公司三星集團。這場戰還打不打?怎麼打?
小國有小國的優勢,就是彈性,說來說去就是這兩個字。你老是要跟人家去爭強鬥勝,那是絕對行不通的。能玩的,就是去合縱連橫,去溝通串連,去協調運作,去做人家沒看到的、看不到的、看不起的。我們這邊還在因為消費券而高興,人家新加坡可是因為「政府有盈餘」,退錢給百姓。
新加坡什麼時候跟你搶當電子業龍頭了?沒有,正因為都沒有,所以他什麼都有。
新加坡比台灣還小,國民生產毛額卻比我們多了快一萬美金;許多的世界級論壇、商業大型展覽、國際商務會議,都會選擇在新加坡召開。新加坡政府的彈性與創意,似乎比我們政府好上許多。
遇到外界的波動,擴大內需市場似乎是必然的一條路;台灣的出口貿易佔我們生產毛額超過一半,就這點來看,相對不利。也因此短期內許多市場在外國的中大型企業就會開始受到影響,輕則裁員、購併,重則倒閉關廠。這閒置下來的勞力,又是另一場社會經濟結構的浩劫。
與其去那邊猜測何時反彈復甦,等政府創造就業機會,不如自己幫自己了。
看看本業沒有前景了,不妨就試著轉業,或是進修第二專長;或者在本業中去創新,做以前不敢做,或是認為難度太高的事情。反正沒有退路了,試試又何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