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就寫過一篇文章,提到整個大中華市場起來之後,連台灣的藝人都往大陸跑了;之前的奧運、中秋晚會,一直到2008年跨年節目,好一點的,兩岸三地連線直播,差一點的,就只剩下二線藝人,那些經常跑通告的。今年除夕更慘了。
台視,一開始播江蕙的模仿秀,結果全部都是一些通告藝人;轉到華視憲哥的節目,還是一樣,說歌手不是歌手,說演員也不是演員,大多就是一些綜藝節目經常出現的藝人和主持人們。
最後看來看去還是回到中視,至少星光大道加上舞林大道,好歹都是練家子出身。
蔡依林、周董哪去了?王力宏、SHE哪去了? 以前過年常見到的梁靜茹、孫燕姿、無印良品這些東南亞歌手呢?
藝人是最檯面上的商業活動之一,哪邊有市場,他們通常都是跑第一個。難道這還不夠我們警惕嗎?我們的特色在哪?雖然我並不反對當下台灣通通對大陸開放與交流的態度和作法與政策,但是,相對應的還有更重要的東西。
屬於台灣人的演藝文化與特色。
我們需要更多的海角七號,我們需要更多的周杰倫、江蕙、方文山、方大同、陳綺貞、五月天、蔡依林,以及許許多多站在他們背後的創作者、製作者、音樂人。
我們更需要的是,給這些音樂人、藝人、表演人、電影視工作者表演的舞台與市場。
為什麼不從北到南,每個縣市都蓋一、兩個演藝廳? 讓歌手們天天有地方可以開演唱會;開闢各種露天電影院,讓電影播放成本不要那麼高,讓大家都可以更輕鬆的看到國片;唱片市場不好,那是理所當然的;當錄音產品、影音產品很容易被複製,那何不去強調現場的表演?
大家有看過五月天的現場表演嗎?當電影謝幕,如果演員親臨現場致謝,你會不會很感動?
如果台灣人把音樂當作化妝品、身上的配件;如果台灣人把拍電影當作小學生繳交作業一樣,你身邊處處是歌聲,生活中到處是場景,走到哪,都有值得紀念的畫面,走到哪,都有讓人感動的音樂。
如果台灣成為亞洲的音樂島、電影島,人人都會用音樂和影片來創作生命、紀念生存,那會是怎樣?
台灣是小,但我們的志氣從來沒小過。對岸雖大,但我們從來沒怕過,只怕,我們錯過。
加油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