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踏車是傳統產業,無庸置疑。但是因為綠色商機的時機成熟,而創造龐大的收益。有遠見的企業永遠會把眼光放在「未來」,因此「鐵馬」產業的下一步該怎麼做?巨大已經給了答案。這篇報導談的是旅行社,但是我對內文的「腳踏車租賃」比較有興趣。
在各地成立腳踏車租賃站,甲地借、乙地還,這個模式我十分認同;儘管歐洲的部分國家已經以公家經營的方式提供這樣的服務,但在台灣,我認為還是交給民間企業來做比較好。
如果我是巨大,應該從那邊著手?車輛的來源、運輸、維修、店面這些,我相信都不成問題;重點是價位怎麼訂,地點怎麼挑,以及整體的服務流程要怎麼設計。傳統的腳踏車租賃大多出現在風景區,集集、各個海岸線、鹿港等具有明媚風光,或是歷史宗教文化的中心;當然地形也會是一個考量,道路的規劃以及提供妥善的停車保管或停放等基礎建設也會是重要的因素。
我傾向從需求面去觀察:誰會想要租腳踏車?什麼情況下你會想要租腳踏車?巨大規劃要開拓五十個點,我推測了一下這個數目和市場規模之間的關聯,只能想到兩塊利基市場:第一個,與傳統出租業者正面迎擊(或是直接吸收、合作),前進風景觀光遊憩市場;第二個,市區短程觀光或移動。
現代人騎鐵馬,除了學生上下學,或者附近買個東西方便又不怕塞車、不耗油,有更大的因素是健身。特別是新興的這塊市場,主要被「健身」與「省錢」這兩個原因給推擠了上來。
遊憩市場正面迎戰,巨大有他的優勢,也有他必須面對的問題:既有業者的地域性較為熟悉,經營成本相對低廉,多數也佔據了比較好的地點;不過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
市區短程觀光、移動的市場我認為是比較模糊的市場;像鹿港、大溪、鶯歌,其實不算風景區,但腳踏車出租也做的不錯,有些還提供了導覽與地圖等服務。甚至像一些商業活動相對稠密的地區,比如台中的「一中街+中友百貨商圈」、「逢甲商圈」、「東海商圈」,都是可以考慮的地域。
當然還有第三種模式,就是短期租賃。全家環島旅行,租個五天、七天;或是剛到外地應徵新工作,以鐵馬代步;甚至是大學、研究所新生,這些初到外地,又無力負擔機車購買的族群,都是可能的對象。透過與校方的合作與補助,可以很快的打進這塊市場。
旅行的部份,則跟這篇報導有直接的連結,如果今天我們可以透過網站預約、查詢,甚至完成「會員註冊登記」,到了當地可以馬上取車,可以節省很多手續與時間;只要登記一次,憑卡或是會員編號各地租用,相當方便。另一塊,學校的校外教學、青少年腳踏車出遊、高中以上學生的腳踏車聯誼,我認為都是很有潛力的市場,可以好好開發。
如果我是傳統鐵馬出租業者,應該怎麼面對「巨大」的挑戰?
一、搶先探詢並提出合作意願。如果合作後的營利大於原來,合約清楚又合理,何樂而不為?
二、無法與巨大合作,也可以採取跟巨大同行合作的方式,取得談判籌碼來加深上游腳踏車供應上的資源。
三、深化原有優勢。對區域歷史、路線的了解與情感,結合區域內其他業者(餐飲、民宿、紀念品店等),提供相關的優惠、廣告與資訊。重新打造店面與服務流程,簡化租賃手續,提供基本保險服務、道路救援、立即換車、資訊導覽、代寄貨物(存放與寄送)等服務。
四、連結其他區域同業進行策略聯盟。
五、連結旅行業者包套服務。不過坦白說,我不是很認同時下多數旅行業者的作風,所以即使是這一塊,腳踏車出租業者很容易吃虧,還不如像「巨大」一樣,自己開旅行社再來連結同行。
寫到這邊,也大概推測到為何「巨大」不直接跟現有旅行業者合作,而是自己成立旅行社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