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何時-剛畢業也好、當兵也好、真正進了社會也好-身邊總是不乏這樣的話題。
成功的人,像是最近自殺話題不斷的鴻海大當家郭董,他可以這樣說:
「為錢做事,容易累;為理想做事,能夠耐風寒;為興趣做事,則永不倦怠。」
很多「我們眼中」認為成功的人,都會大方的分享他們的人生經驗;只是話說出口,大家也都聽得到,但,「成敗」究竟怎麼定義,而為何有些人就是可以過得比較「精采」?
最近一則新聞提到「高學歷」的畢業生,寧可追求「生活上的平衡」,也不願意單純為了「錢」而工作。不可否認的,社會的變遷已經慢慢將台灣社會推向一個「社會福利制度」相對健全的社會。以前我們看一些歐洲國家許多年輕人寧願「給國家養」,也不肯自己工作,我們,似乎也慢慢走進類似的狀況。
去探討背後的成因,我想沒必要,我也沒那麼專業。
標題這個題目,其實答案沒那麼難。
現實還是存在很多的限制,你拿張紙,把這些限制列出來,再把你想要的生活寫出來,兩兩對照,往往就能找到你「當下」能「要到」的生活(平衡)。
但我相信,沒工作個幾年,你也很難做出這樣的分析與判斷;一個月需要多少基本生活費用、額外的投資與儲蓄需要多少、為退休生活而準備的資金有多少、家庭的支出、孩子們的教育費用、額外的交際支出與生活享受…
再看看自己能夠收入的部份,薪水有多少、時間有多少、能力有多少、人脈有多少、健康有多少,一一去盤點自己「賺錢」的能量,兩邊一衡量,現實就很清楚了。
光是這樣,還不夠。
時間是另外一條限制式,體力又是另外一條。
扣掉睡眠時間,用餐時間要怎麼去使用?一個便當花不到你二十分鐘,上館子光是停車加上等待與用餐,往往一個小時跑不掉。每天上班通勤花掉多少時間?陪伴家人的時間又有多少?
再把你要的平衡加進來,一天需要多少獨處的時間、喘息的片刻?一個月希望有幾天可以完全陪伴家人?一星期希望有幾餐可以好好的、慢慢的品嚐美食?健康情形又如何?需要多少運動量?
分析完了,依然不夠。得去嘗試和改變。
我可以說,我一個人,少了很多限制,很多改變,想到就能做,隨時都能調整自己的步調和生活。但是「小小的改變」,應該不難。
起床後的二十個仰臥起坐,或是規定自己每天下班後一定得陪孩子們騎半小時的腳踏車,或是在睡前拿起吉他練個十分鐘。
然後,從細節再回到整體。
我不想提那些太偉大的理想或是夢想;只要想想這半年來,你做哪些事情時讓你感到快樂、自在、滿足,而你想不想要增加那樣的活動或時光?然後再把時間軸拉長到三年、五年,甚至回到你小時候、求學的年代,有哪些事情是你一直想做卻沒去完成的。
我的學生當中,有三位三十歲以上的上班族或父親都是為了圓一個夢而學吉他;現實的限制讓他們沒有太多時間練習,但進步與成長還是很顯著的。有位父親甚至在家辦起發表會,讓親友們都能看見他和孩子們的演出。
最後一步,調節與讓步。
你很可能想擁有一台保時捷而力有未逮;現實點,你可以在家佈置一間有超大投影幕、PS3、高級環場杜比音響系統的房間,去買一個二手的汽車框,加上專用的踏板和方向盤,在家裡享受奔馳的樂趣,而且保證不會真的出車禍。這些花費,我想不需要一台真正保時捷的一成,你還可以跟家人一起享受。
然後,每天或每週花一點時間檢討自己的生活步調:體重、血壓、運動量、時間安排、家人的情況、精神狀態、收支狀況、財務狀況…哪些需要調整,哪些需要做出「讓步」?
為錢而活,還是為理想而活?
能為理想而活,是一種幸福;必須為錢而活,是一種現實;兩者之間,不完全衝突的時候,就選擇一個你希望的平衡點。人生嘛,有所犧牲與讓步,才能凸顯出另一邊的幸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