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代表一個人或是一家公司、一個團隊的「獲利能力」,令一個說法,也可以說是「償債能力」。這兩者是一體兩面,看你判斷的立場站在哪一邊。

遠古時代,人類以物易物,雖然麻煩,但是不會有信用膨脹的問題。每個人都是用當下的貨品或是勞務來作為交換,直接,明白。「說一是一,說二是二」,不存在期望。

貝殼也好,貨幣也好,等到一個統一的度量單位出現,隨之而來的就是政府的貨幣控管、金融交易中心的出現。

由於以物易物存在著許多不便,一個是兩種物品之間價值的判斷(兩條魚和五個碗,哪個貴?如何交換?);另一個則是交易過程的困擾,如果我捕獲了兩簍魚,想要換一隻羊,千里迢迢從海邊到了山上,換了羊,還得把羊帶回家,但因為我不是牧羊人,不懂照顧羊,又不可能先請牧羊人幫我殺好羊,打包帶走,可能在回程時,羊跑掉了、生病了。更何況,魚從海邊背到山上,可能早就臭掉了。

如果有了貨幣,我可以先在海邊把魚賣掉,換得了錢,再到山裡頭去買羊,甚至,我也可以請牧羊人把羊群帶到海邊讓我挑選。

有了貨幣,人們累積財富的手段,從累積貨物,開始到累積貨幣,然後借貸與投資的觀念也逐漸形成。銀行的出現,開始有效率的提供投資者一個綜合、穩定的儲蓄(投資)管道,也提供有借貸需求的人,一個有效的資金來源。

Credit 2

私人間的借貸,通常會要求一定的利息回饋,這是投資的開端,也是最基本的信用型態。「甲相信今天投資乙10,000元,明年的今天可以從乙處拿回120,000元。」甲乙雙方立好字據,聲明以上原則,並約定明年見面時,甲可以拿這張字據,來跟乙兌現一萬兩千塊。

甲回到家,好朋友丙正好上門來拜訪,說他最近在跑船,到遠方的印度去買舶來品,回到國內賣,轉手可以有三成的利潤。甲聽了,手頭上才剛剛借給乙一萬塊,便又跑到對面富翁丁先生家裡,用乙給的字據質押,借出一萬兩千塊錢,約定好一年後還清,每個月先付給丁兩百四十塊。

甲盤算著,120,000給丙,明年此時可以賺到三成,也就是三千六百塊,付給丁的利息,240x12=2880。進一步細算,他今天總共只拿出10,000塊錢,一年後可以拿到一15,600,扣除2,880,還剩下12,720。

也就是說原來兩成的利潤,現在有兩成七二了。

順利的話,上面的狀況照時發生,甲拿到丙支付的15,600,按月付給丁先生的錢也都按時給付;丁先生拿著字據,跟乙要回了12,000元,同時也另外從甲處得到2,880,他的利潤也有兩成四。整個市場在一年後,淨總值從$22,000變成$27,600,增加了25.45%,如下圖所示。

Credit 1

投資需要眼光與判斷,更需要對標的物有一定的了解。

如果今天甲看錯了人,丙投資失敗了,血本無歸,那麼甲拿不到15,600,平白損失了支付給丁先生的2,880,連帶原先可以從乙處拿到的12,000也損失了。

好一點的,丙因為景氣差,只好降價求售,利潤只剩下兩成,甲還拿回了14,400,扣除給丁的利息2,880,只剩下11,520,如此一來,還不如當初投資給乙就好了,因為可以拿回12,000。

信用來自於對一個「被投資者」的信賴與期望,如果預期與實際出現落差,特別是實際狀況遠低於預期,那麼就會出現信用過度膨脹的狀況。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空城記事 的頭像
    空城記事

    【空城記事】

    空城記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